99健康网 > 妇科 > 女性生殖器先天性畸形 > 正文
什么是幼稚子宫 幼稚子宫是如何发生的

2016-05-27 10:18来源:99健康网

导语
幼稚子宫是一种妇科疾病,也被称为子宫发育不良,这对女性的身体以及心理伤害是非常大的。那么你知道幼稚子宫是怎么来的吗?幼稚子宫有什么症状?一起来了解下吧。

  发育成熟的子宫,常呈前后略扁、倒置的梨形,长约8厘米,宽约4厘米,厚约2-3厘米,重约50克。正常子宫具有良好的伸展性,怀孕末期时的子宫体积可增大至未孕时的200倍。

 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,子宫在青春期前已经停止了发育,或者虽在发育但未能达标,就可能发展为幼稚子宫。幼稚子宫结构和形状大致正常,体积较正常子宫小,宫颈相对较长,宫颈与宫体的比例由正常的1∶3变成1∶1或2∶3;宫颈外口小,颈管呈圆锥形,子宫体极度前屈或后屈(前屈者往往子宫前壁发育不全,后屈者则子宫后壁发育不全)。幼稚子宫患者建议服用纯中药育宫培麟丸进行调理。

什么是幼稚子宫 子宫发育不良怎么办 子宫发育不良的原因

  子宫发育不良涉及的因素很多,目前认为主要是由内分泌失调,特别是卵巢功能障碍所致的雌激素、孕激素分泌不足所造成其次,青春期营养不良(如患青春期厌食症)或罹患某些慢性疾病,也可能影响性激素的分泌,进而累及包括子宫在内的性器官发育。

  不少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,不能正确看待自我体形的变化,将青春期的正常体重增长误认作肥胖而胡乱减肥。而减肥就必然要限制脂肪类食物的摄入,从而影响体内性激素水平,使子宫受累。也有的女孩盲目追求形体美而过分束腰,使血液循环受阻,子宫因供血不足而发育迟缓,甚至停止发育,最终形成幼稚子宫。

  临床表现

  月经初潮延迟伴月经稀少、痛经,甚至闭经,常常是子宫发育不良的重要临床表现。需要了解子宫的大小,以及其他内分泌系统是否正常,如下丘脑、垂体、卵巢等器官有无异常或功能障碍,有无排卵障碍,有无生育的基本条件。正常情况下,女性发育成熟后,子宫理所当然具备了生育能力。倘若脑垂体、下丘脑、卵巢等器官发生了异常,导致内分泌功能障碍,子宫发育则会迟缓,而且其他第二性征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牵连,可以导致无生育能力。

  女性到了性发育期的年龄,月经迟迟不来,或是月经稀少,乳房又不见明显隆起,阴毛稀少,即使月经来潮,量也特别少,这种情况就应提高警惕。

  检查

  妇科检查、B超检查、子宫输卵管造影可以确诊。严重的子宫发育不良患者常合并内分泌功能失调及全身疾病。因此,需要同时做性激素六项检查及其他脏器功能检查。

  诊断

  1.B超测量子宫体

  B超测量子宫体的长、宽、厚分别低于5厘米、4厘米、2厘米者、才能诊断子宫发育不良。阴道超声比普通的腹部超声更准确。应该注意的是,绝不能仅凭B超简单测量甚至仅凭妇科内诊便轻率地诊断。

  2.测量子宫容量

  测量子宫大小的方法是测量子宫的容量,若容量小于5毫升、则可诊断为子宫发育不良。这种诊断方法需在宫腔内注入液体测量,有一定痛苦。

  但是这两种方法的诊断会造成一定的误诊。

  3.其他

  性激素六项、垂体兴奋试验、阴道彩超,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,必要时行宫腹腔镜联合探查,具体的治疗方案根据检查结果而定。

  疾病危害

  “子宫小”是临床上不孕症患者的主要就诊原因之一。有的妇科医生,仅凭内诊或B超测量,就轻率地给患者以子宫小、不利受孕的诊断。很多女性患者,因为这些医生所做的“诊断”,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,认为子宫小,自己不能受孕,更有的家庭因此而破裂。单纯子宫小不一定是不孕的直接原因。如果卵巢同时发育不良才会真正导致不孕。

  以上畸形造成子宫不能正常储运精液和精子,使精子无法获得和受孕;子宫形态和容积异常,子宫肌层发育不良,不利于孕卵着床、植入和胚胎发育,易导致早期妊娠流产、胎盘位置异常、胎儿发育迟缓等。

  具体危害

  1.不孕

  无子宫、始基子宫、幼稚子宫者,有很多都是以不孕就医的。

  2.月经异常

  始基子宫、无子宫者,一般都是表现为原发性闭经。幼稚子宫可能月经量少。双子宫、双角子宫及重复子宫,因子宫内膜面积增大出现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。残角子宫可因子宫积血,都是会出现周期性下腹痛,残角增大易被误认为卵巢囊肿。

  3.病理妊娠

  妊娠期也是很容易发生并发症,如孕卵着床于发育不健全的子宫壁或纵膈上,影响胚胎发育,这些都是可以导致早期流产、习惯性流产、早产等。如孕卵着床于残角子宫内,则多在妊娠4~5个月时破裂。双角子宫、单角子宫、鞍状子宫妊娠后期,易发生胎位异常,如臀位、横位、斜位,造成难产。

  4.产时及产后病理

  发育异常的子宫常合并子宫肌发育不良,都是很容易造成滞产,一般都是可见到自发性子宫破裂。产后容易发生胎盘滞留及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。双子宫、双角子宫及纵膈子宫可导致产褥期出血等。

  治疗方案

  1.激素治疗

  已烯雌酚1mg自月经周期第5天起连服20d,停药5-7d月经来潮。下次月经来潮后第5d继续服用,连服3-6个月,待子宫增大后,再于月经后半期给适量孕激素,共3个月有,以使黄体功能旺盛,易于受孕。也可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。

  2.手术治疗

  在激素治疗使子宫增大的基础上,加用宫颈扩张手术,宫内膜诊刮术,可获得或增加受孕机会。

  3.中药治疗

  可服用胎盘片、注射胎盘组织液。中成药可在医生指导下服乌鸡白凤丸等。也可用成分包括鹿角霜、紫河车、茺蔚子、紫珠、苁蓉、覆盆子、当归、女贞子各500克,珍珠25克,紫石英100克。研细末,过120目筛。每次10克,每日3次,吞服。3个月为一疗程,以3疗程为限。

  预防方法

  1.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饮食要有规律,不要暴饮暴食,也不要挑食、偏食,应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。在发育期切莫盲目节食减肥,尤其是发育期瘦弱的女子更应注意。

  2.注意劳逸结合,积极参加体育锻炼,保持充足的睡眠,不要盲目的节食减肥,因为脂肪是生成多种激素,尤其是性激素的必备物质,所以如果女性体内的脂肪含量较少,对身体健康也极为不利。

  3.对于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女孩子,应注意不要盲目节食减肥,尤其是发育期身体瘦弱的女孩子,因为如果体内的脂肪摄入量,会直接影响到女性雌性激素的水平。如果雌激素没有得到正常水平时,生殖器官的发育也会受到影响,可能会出现子宫发育不良的情况。

  4.对于子宫发育异常的女性,如果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,也可以不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。但如果子宫发育不良引起痛经、闭经等,则可尝试采用内分泌治疗法。如果患者进行药物治疗,没有达到治疗效果的,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。

  结语:看了以上内容,想必大家对幼稚子宫这种疾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,幼稚子宫的发生会对整个家庭都产生极大的影响,在发现这种疾病时一定要及时治疗。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锻炼以及劳逸结合,这样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。

(责任编辑:王少华)

标签阅读:
子宫
  • 咯血病人禁用哪种止咳药

    如果出现咳血要及时就医治疗,检查一下原因,如果咳血不要选用镇静或者有抑制呼吸中枢的药物。

  • 在部队里得了甲沟炎

    这个病可以局部外用抗生素软膏进行治疗,比如红霉素软膏或者是莫匹罗星软膏,疼痛明显的话加上口服的抗生素比如头孢克肟片。如果反复发作而且没有好的缓解办法可以把指甲给拔掉。

  • 较重闭合性跌打损伤怎么办

    多休息,不要过度活动,可以药物治疗,局部 热敷,一般可以逐渐恢复,不要着急。

  • 外阴痒会传染头皮痒吗

    这种情况可以口服抗真菌的药物比如氟康唑片或是伊曲康唑胶囊,外阴这里用红核妇洁洗液清洗,头皮用复方酮康唑发用洗剂洗头。

  • 停经多久开始补雌激素

    雌激素常用补佳乐,检查明确的情况下就可以开始服用戊酸雌二醇片了,再后半段加上黄体酮一起服用,效果更好

  • 地屈孕酮片吃完会腰酸吗

    治疗可以改变不良姿势、避免久坐久站、避免长时间一个姿势过久,局部可以做做热敷理疗,如果痛的严重,可以口服布洛芬或塞来昔布胶囊治疗。

  • 手气会不会蔓延到全身各处

    虽然有传染性但是用过药之后传染力会明显下降,经过治疗治愈之后就不再有传染性,常用的治疗手气的药物有盐酸特比奈芬乳膏,酮康唑乳膏,或是部分中药比如复方酮康唑软膏等。

  • 女人皮肤全身发黄是什么原因

    这种情况需要先完善肝部检查,包括肝炎病毒谱,肝胆脾彩超,肝脏功能和血常规,贫血方面主要查血常规还有贫血三项,如果都没问题的话可以补充多元维生素,加上归脾丸口服。

Q脚后跟长骨刺吃什么钙片好

王富主治医师

A

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保暖,防止受凉,限制过多的走路以及跑跳,爬山等活动,尽量的穿宽松,舒适,柔软的厚底鞋子,避免鞋底过硬过薄,晚上可以多用热水泡脚,这样的处理一般可以有效的预防症状的发作。...[详细]

Q治疗灰指甲最好的外用药

刘静副主任医师

A

如果灰指甲比较少你可以先外用复方聚维酮碘搽剂治疗,但如果长的太多,或是亮甲治疗效果不好,你可以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或是盐酸特比奈芬片治疗。...[详细]

Q止点性跟腱炎的治疗

王富主治医师

A

这样的情况可以到当地医院的骨科就诊治疗。建议你可以先考虑注意休息,注意保暖,局部热敷或者是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膏剂,配合非甾体类的抗炎药物,比如说双氯芬酸钠或者是布洛芬胶囊来看看效果。如果不理想的话,再考虑到医院就诊治疗就可以了。...[详细]

Q胃痛呕吐怎么快速缓解

邹玲婷主治医师

A

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,不要贪吃凉食凉饮,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,少吃油腻过大的食物和油炸食品。可以服用一些铝碳酸镁片,多潘立酮片。热敷一下腹部。...[详细]

声明:本站图/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,仅供病友参考,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。

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