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称
通用名:子宫
曾用名:胞宫、子脏、子处、女子胞、胞脏、血脏等
汉语拼音:ZiGong
主要成分:外表面为脏层腹膜,中间为子宫平滑肌,中心内层为子宫内膜
位置:明·张介宾《类经附翼·三焦包络命门辨》云:“子宫,……居直肠之前,膀胱之后。”
形态及大小
明·张介宾《景岳全书·妇人规·子嗣类·辨古》中引朱丹溪之言云:“阴阳交媾,胎孕乃凝,所藏之处,名曰子宫,一系在下,上有两岐,中分为二,形如合钵,一达于左,一达于右。”明确指出子宫是一个倒置的三角形,一系向下(宫颈),其上角左右各有一岐(输卵管)向两侧延伸,即“上有两岐”;宫体是中空的,故曰“形如合钵”。
正常子宫外形似倒置的梨形,前面扁平,后面稍凸出,形状上宽下窄,可分为大小不同的上、下两部分。子宫上部较宽,呈三角形,称为子宫体,其上端隆凸呈弓形,称为子宫底,子宫底两侧为子宫角,与输卵管相通。
尚未完全膨展的子宫角呈较深暗的漏斗状,当完全膨展开后其顶端两旁可见输卵管开口,多呈圆形,也有星状或椭圆形。子宫的下部呈圆柱形称子宫颈。子宫体大小及宫体与宫颈的比例,随发育情况及年龄而异。宫体与宫颈的比例婴儿期为1:2,成年人为2:1。成年子宫为一空腔器官,子宫腔容量约为5ml,正常成年妇女的子宫重约50g,长约7~8cm,宽约4~5cm,厚约2~3cm。
在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形成的最狭窄的部分,称子宫峡部,在非孕期长约1cm,其下端与子宫颈内腔相连。子宫峡部的上端,因为解剖学上很狭窄,故又称解剖学内口;峡部的下端,因为黏膜组织在此处由子宫腔内膜转变为子宫颈内膜,故又称组织学内口。妊娠期峡部逐渐扩展,尤其临产时扩展至长10~12cm,可容纳胎儿下降,形成子宫下段。
适应证
1.满足生育要求;
2.月经来潮;
3.用于放置宫内节育环;
4.保证女性身体的完整性。
不良反应
1.畸形:子宫纵膈、双角子宫、单角子宫、无子宫等;
3.感染:宫颈炎、子宫内膜炎、子宫浆膜炎等;
4.生长肿块:子宫肌瘤、子宫腺肌病、内膜息肉、宫颈息肉;
5.恶变风险:子宫内膜癌、子宫颈癌、子宫肉瘤等;
6.不孕不育:宫腔粘连、内膜菲薄、粘膜下肌瘤、宫颈肌瘤、宫颈机能不全等引起不孕不育;
7.不良的妊娠并发症:自然流产、早产、前置胎盘、胎盘植入、子宫破裂;
8.妊娠后遗症:剖宫产切口憩室。(参考网站:健客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