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经的治疗,首先应明确病因。如因子宫内膜异位症、子宫腺肌症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,则需要治其根本,根据病变程度的不同,可以采取药物或者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。而对于不存在器质性病变或经西医手术或药物治疗后,也可采用中医中药配合西药或单独使用进一步巩固疗效。
一、西医治疗
可选用下列一种或几种药物。
1.止痛剂 经前5 -7天服用,连服7天。复方阿司匹林0.5g,每日3次。 消炎痛25mg,每日2次。
2.解痉剂 阿托品0.5mg疼痛时皮下或肌肉注射。
3.镇静剂 适用于精神性因素造成的痛经。 鲁米那0.03g,每日1-3次。安定 2.5-15mg,每日3次。
4.雌激素治疗 适用于子宫发育不良者,可促使子宫发育,肌层变厚,血运增加。
乙烯雌酚 0.25-0.5mg,每日1次。于月经第5天开始连服22天,可连用3-6周期。
5.孕激素 可抑制子宫收缩,任选一种。
黄体酮20mg,肌注,每日1次,经前 1周开始,连用5-7天。
安宫黄体酮 4 -8mg,每日1次,经前 1周服用,连用5-7天。
炔诺酮(妇康片)2.5-5mg,每日1次,经前 1周服用,连用5-7天。
6.雌孕激素联合应用 可抑制排卵、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止痛。
二、 中医治疗
(一)、辨证论治
1.气滞血瘀证: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,拒按,经量少,或行经不畅,经血紫暗有块,块下痛减,经净后疼痛自消,伴胸肋、乳房作胀,舌质暗或有瘀点,脉弦或弦滑。理气化瘀止痛。代表方:膈下逐瘀汤。
2.寒湿凝滞证: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,得热痛减,拒按,经量少,色暗有块;畏寒身痛,恶心呕吐,舌淡暗,苔白腻,脉沉紧。温经散寒,活血止痛。代表方:少腹逐瘀汤,或当归四逆汤。
3.湿热壅阻证:经期小腹疼痛拒按,经色深红,质稠有块,腰骶胀痛,或有低热,或平时带下黄稠,少腹疼痛,小便短黄,舌红,苔黄腻,脉弦数或滑数。清热利湿,化瘀止痛。代表方:清热调经汤合芍药汤。
4.气血虚弱证: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隐作痛,喜揉喜按,月经量少、色淡、质薄,神疲乏力,面色萎黄,或食欲不振,舌淡,苔薄白,脉细弱。益气补血,调经止痛。代表方:八珍益母汤,或大补元煎。
5.阳虚内寒证: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而喜按,得热则舒,经行后期、量少,经色淡红而质稀,腰膝酸冷;小便清长或夜尿多,舌淡红,苔白润,脉沉。温经散寒,调血止痛。代表方:温经汤,或十全大补汤。
6.肝肾不足证:经行过后小腹绵绵作痛,经色暗淡、量少、质稀薄腰骶酸胀,头晕耳鸣,舌红,少苔,脉细弱,尺脉无力。益肾养肝,调经止痛。代表方:调肝汤,或大营煎,或小营煎。
( 二)、针灸治疗
1.体针 取关元、中极、气海、足三里、双三阴交。
2.耳针:取子宫、交感、内分泌、肾。
(三)、单方验方
1.麝香痛经膏 穴位外贴。
2.田七痛经胶囊 每日口服,3-5粒,每日3次,开水送服。
3.云南白药 每次日服0.5-1g,每4小时1次,每日3次,开水送服。
(四)、中成药
1.九制香附丸 9g/次,2次/日,口服,用于气滞血瘀型。
2.益母膏 10ml/次,3次/日,口服,用于气滞血瘀型。
3.艾附暖宫丸 9g/次,2次/日,口服,用于寒湿凝滞型。
4.八珍益母丸或十全大补丸 10g/次,2次/日,口服,用于寒湿凝滞型。
5.延期止痛片 5片/次,3次/日,口服,适用于各型痛经。
- 上一篇:哪些饮食偏方可应对女性痛经
- 下一篇:哪些营养素可缓解痛经